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你好,欢迎访问台山旅游资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台山旅游资讯 台山印像 台山符号 查看内容

广东音乐之乡

2019-4-29 10: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4| 评论: 0

放大 缩小
摘要:台山广东音乐活动的演奏和演唱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八音班在明末清初时期,只是一种纯吹弹乐,曲目也不多,只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台山属广州白话语系范畴,所以这些民间小调实际上是一种广东音乐, ...
        台山广东音乐活动的演奏和演唱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八音班在明末清初时期,只是一种纯吹弹乐,曲目也不多,只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台山属广州白话语系范畴,所以这些民间小调实际上是一种广东音乐,像《万年欢》、《三皈依》等乐曲,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古曲。到了太平天国后,粤剧从官话改用白话来唱,促进了广东音乐的迅速发展,八音班活动内容也有了很大变革,曲目繁多,十分丰富。就演奏演唱内容分类,它基本上分为锣鼓乐、吹打乐、吹弹唱三大类;就乐曲和唱本内容而言,有牌子、小曲小调、广东音乐和戏曲唱本四大品类。在锣鼓乐中有《报喜》、《三五七鼓》、《跳加官》等。吹打乐中有《高边锣点绛唇》、《文锣点绛唇》、《武点绛唇》、《大开门》、《小开门》、《八仙贺寿》、《天官赐福》、《玉皇登殿》、《仙姬送子》、《六国封相》等,所有演奏乐曲约2000余首。吹弹唱类则在粤剧、粤曲中选唱,剧曲目难以统计。


        广东音乐遍布两广粤语地区,以及港澳和海外。台山是广东省知名的广东音乐之乡,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家辈出。2006年5月,“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入选项目。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台山市台城街道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音乐”荣誉。

        事实上,台山申报时是以“广东音乐”为名称,待至国务院公示时,因这个项目由广州市与台山市共同拥有,在广州市前面是“广东音乐”,在台山市前面则多加“台山”两个字,以示区别。广东音乐遍布两广粤语地区,以及港澳和海外,那么,台山这个县级市凭什么能与省城并肩同坐呢?

        (一)深远历史
        台山地处南海之滨珠三角东南端。台山人绝大部分是南迁的中原氏族后裔,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善于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再形成独特的文化样式广以流传。据考证,台山于明末清初,己普遍形成以“八音班”为样式的民间音乐队伍,以演奏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为主,以服务乡间红白喜事为生存依托。时至今天,“八音班”这种传统的活动样式,依然在城乡广泛存在,只是在用唢呐模拟人声演唱基础上加人声演唱。
        台山是闻名遐迩的“华侨之乡”。台山华侨身居异国,心牵家乡,形成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既热心家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又关注后代成长。他们担心乡中子弟游手好闲而学坏,早在清末民初,便纷纷捐资在村中办起排球队、音乐社、曲艺社、粤剧社,吸引青少年开展正当的文体活动,从历史上为创建有华侨特色的文化之乡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一大批体育、音乐、曲艺、戏剧人才。他们还从国外带回梵铃(小提琴)、色士风(萨克管)、吐林必(小号)、电结他等西洋乐器,溶入家乡音乐曲艺社团演奏广东音乐,形成中西结合的侨乡特色。近百年来,台山的广东音乐社团林立,创作、研究和演奏活动十分活跃,20世纪30年代便成立了台山音乐公会。早在1998年,台城镇率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

        二)代表人物
        台山地灵人杰,邹鲁之风盛行,琴棋诗画,三教九流,均有拔尖人物。
        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丘鹤俦
        中国音乐界掌门人——李凌
        高胡演奏大师——刘天一
        广东音乐理论家——黄家齐
        因广东音乐与粤剧、曲艺息息相通,台山还孕育出李鹰航、甄伯蔚、叶林、梅耐寒、伍伯就、李焕维、伍啸鹤、黄宗业、陈其湛、陈品豪、黄日进、刘光伟、陈添寿、李灿祥、黄国山、李国安、陈涛、刘国贵、陈鸿燕、刘仲文、陈兆槐、陈国产、陈哲深、靓玉麟、李翠芳、叶弗弱、叶弗愚、马丽明、曹秀琴、陈玲玉等一大批音乐、戏剧、曲艺名家。另外,省港澳的专业粤剧、音乐曲艺团体都有台山人当乐手,美国、加拿大的华人音乐曲艺社团几乎都是台山人创办。

        (三)代表作品
        在广东音乐史料收集、理论研究、教学育才和作品创作等方面,台山人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丘鹤俦第一个挖掘收集、整理出版的《弦歌必读》,在广东音乐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的作用。李凌整理编辑出版的两集《广东音乐》,加上序言的阐述,有力推动广东音乐在普及基础上跨进一大步。黄家齐与黎田合作的《粤乐》,填补了广东音乐理论的一大空白。星海音乐学院授黄日进以其个性化的高胡教学理念,培育出余其伟、陈国产等一批高徒。
        丘鹤俦创作了《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双龙戏珠》、《声声慢》、《活泼精神》等一批广东音乐作品。他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地方特色,又借鉴运用一些西洋作曲技巧,令其作品风格有创新和突破,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至今仍为常奏曲目。刘天一创作了合奏曲《放烟花》,高胡独奏曲《鱼游春水》,古筝独奏曲《纺织忙》等作品,《鱼游春水》、《纺织忙》还成了民乐演奏考级的必选曲目。另外,陈品豪的《春燕归堂》、黄日进的《百尺竿头》、陈添寿的《腾飞》、刘光伟的《渔汛》、李灿祥的《欢乐的羊城》、黄家齐的《唐山行》、甄锦良的《山村笛声》、陈涛的《丹霞日出》、刘仲文的《旭日照渔帆》、陈哲深的《水乡儿女绣春色》、陈鸿燕的《丰收锣鼓》等,都为行家首肯的好作品。省民间音乐研究所编印的《建国以来广东音乐创作曲选100首》,台山籍作者占13位、18件作品。正在编辑中的《台山人广东音乐作品集》,不久便将问世。

        (四)群众基础
        台山人对演奏广东音乐的喜爱,至今不变,音乐曲艺社团依然遍及城乡,成为侨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仅台城地区就有10多个社团,分别于上午、下午和晚上在公众场所“开局”,以演奏广东音乐和演唱粤曲为主,令城区整天到处弦歌共鸣,一派娱乐升平景象,体现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多年来,历届台山市艺术节都组织广东音乐专场,以促进创作、演奏活动的繁荣。台山民间艺术团,先后到江门、广州、深圳、北京,以及香港、澳门、美国和加拿大演奏、传播广东音乐,均受好评;在全省群众音乐花会演奏自创曲目获得4项银奖。
        “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面对传承与发展课题,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文化部门举措迅速,将台山民间艺术团改组为40多人的台山广东音乐团,在市少年宫设立少儿培训基地,在李树芬中学设立初中学生培训基地,在鹏权中学设立高中学生培训基地,在大江民乐队设立成人培训基地,加上海内外热心人士支持,一环扣一环地将工作落到实处。

        八音班原来叫“山房”,班主叫“相主”,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年代。因八音班的活动内容已与广东音乐、粤剧、曲艺溶为一体,因而上世纪的三、四年代,逐步把八音班、山房改称为乐社、曲艺社、剧社。但数百年来,群众在红、白二事或庆典、表演活动中请八音班演奏广东音乐或伴唱粤曲,一直称为“锣鼓架”沿袭至今。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等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叫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它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乐队人数不多,过去纯演奏曲时,一般配备掌板一人,钹、锣共一人,二仔(小胡琴)一人,椰胡一人,三弦或月琴一人,笛子兼唢呐一人。“华侨之乡”形成以后,一些粤乐戏曲爱好者旅居外国,在国外组织八音班活动,吸收了一些西洋乐器加入乐队,使八音班的活动呈中西交融色彩。如加入色士风(萨克管)、梵铃(小提琴)、黑管(单簧管)、电结他(六弦琴)等。一些华侨在“以文兴邦”思想下,在积极支持家乡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又把西洋乐器传入家乡的八音班,使乐队规模略有扩大,除大锣鼓八音多配几种西洋乐器外,一般的八音班大多只加进色士风。另外,现在兼溶戏曲演唱,每班配备男女演唱演员各一人。

        活动程序:过去在新年、“慕仙”、“盂兰会”、“跳禾楼”等活动中,一般搭一个小竹棚,台上竖起山房的招牌,一般演出二至三天。

        对婚礼、贺寿的活动,则摆出锣鼓架,在事主门前开演,有钱人家在喜事前夕开始,到第二天晚宴后结束。开演是时先奏锣鼓乐,如《报鼓》、《三五七》,再奏吹打乐《大开门》、《小开门》以及《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六国封相》等,取其吉祥之意。到拜祖先、拜社坛、拜堂或祝寿时,则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曲目多为《大开门》、《小开门》反复吹奏。到宴会时,先奏一段《小开门》、接着就演唱戏曲。演唱戏曲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支小唢呐代替人唱,其它乐器伴奏。一种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轮流唱或对唱,都是唱带有吉祥气氛的曲目。经济不很富裕的人家,则在喜事当日早晨(约8时左右)开始,宴会结束,其活动也结束。

        丧事,一般是在出殡当天举引(少数大户也有举引二至三天的)。从早晨开始,先报鼓,和吹打乐约40分钟至一小时,然后开始演唱戏曲。中午,事主定吉时买水,则由1—2支大唢呐跟随队伍后边吹《丧笛》。回来后继续演唱戏曲。到出殡时,又像买水时用大唢呐随队伍吹奏,送至山坟前,乐队随明旌折回结束。
        八音班演奏广东音乐的活动,过去一般是在年节,盂兰会和群众中婚丧红白二事举引。建国后,八音班演奏广东音乐的活动成为文化室的主要活动项目,它除保留过去的活动方式外,还在重大庆典,艺术节巡游、演出等方面开展活动,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八音班还经常被应邀参加一些表演活动演奏广东音乐,因其具有独特的岭南风韵和侨乡特色一直受到观众欢迎,成为侨乡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

        台山广东音乐团简介:
        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台山市台城街道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音乐”荣誉。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涌现出丘鹤俦、李凌、李鹰航、刘天一、黄日进等一大批广东音乐大师。

        为了更好地传承台山广东音乐,我市文广新局于2006年组织成立台山广东音乐团,由40多位业余演奏者组成。该团曾于2006年应邀参加广东省八大政党“庆国庆,贺中秋”文艺晚会演出(广州云台);2007年2007年11月19日应邀到星海音乐厅作为“刘鼎明高胡音乐会”特邀嘉宾演出。 

        2008年11月9日,台山广东音乐团应邀参加“广东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暨民间艺术之乡文化荟萃”汇演。(中山黄圃)
        2008年12月23日,台山广东音乐团在百镇千村行闭幕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上表演《川岛欢歌》刘英翘作曲(石化广场) 
        2009年7月30日晚,台山广东音乐团在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和台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唱‘享’台山”系列活动之一——台山广东音乐欣赏会。缅怀台山籍广东音乐宗师陈品豪的晚会上倾情演绎了陈品豪的两首作品,——《春游》和《喜燕归堂》,为了这次演出,台山广东音乐团排练了两个多月时间。
        2009年11月2日,台山广东音乐团一行近30人应邀参加了深圳市第四届公园文化节深圳中心公园“港韵风华——深港台广东音乐专场”的演出,此场由我团担当主要演奏的专场音乐晚会效果斐然,受到深圳各界群众的高度赞赏。本届公园文化节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主办。
        2009年12月6日,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江门篇”大型文艺演出。本次活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等10部委办主办,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和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承办,中央电视台将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录制,并12月10号晚上在CCTV—3综艺频道中首次播出。
        2009年12月27日,受该校盛情邀请,台山广东音乐团莅临该校,参加台山一中2010年新年音乐会的演出,此次晚会,台山广东音乐团把广东音乐送进校园,在年轻一代身上播洒音乐种子,也是推动台山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一次创举。
        2010年2月28日-3月2日,台山市第十届艺术节在台山石化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台山广东音乐团30多人分别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出。
        2010年3月,赵耀新高胡专辑录制完成。
        2010年3月19日,为刘炳光先生伉俪汇报演出。
        2010年3月25日,赴香港参加恳亲活动。
        2010年8月25日,参加市“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晚会演出新民乐组合作品《河》。
        2010年9月30日,参加市国庆晚会演出。
        2010年10月23日,参加台山一中75届校友聚会演出(新民乐组合)。
        2010年11月7日,参加台山旅游节开幕式演出。(台山影剧院)32人参加演出。
        2010年11月27日,获第五届梅贤添,朱丽清文艺表演奖一等奖。并汇报演出了《金蛇狂舞》《步步高》等曲目。
        2010年12月31日,获2010年“建龙杯”全省广东音乐(台山)邀请赛特别金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排球之乡
返回顶部